• <menu id="cugsw"></menu>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14832 | 回復數:0

    聯盟版主 發表于: 2016-6-29 12:57: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半年一晃而過,仿佛才剛開始,卻已經走過了一半時間。

    有人說今年上半年沉悶,也無風雨也無晴;有人說今年上半年寒冬一直持續,冰雨一直在臉上胡亂地拍。

    無論是春天遲遲不來,還是悲觀情緒高漲,市場上見慣的都是一張張焦灼的臉。其實“遇冷”這個詞已經持續講了好幾年,微利也已經成了新常態,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如何生存?除了下跌,其實市場上也有不少逆勢上揚的范本。

    或許做企業從來沒有高枕無憂的時候。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機感,正是企業變革與創新的動力所在。有時候,倒下去并不一定是做錯了什么,而是沒有趕上時代的節拍。但是做得更好,絕對不僅僅是因為趕上了節拍,還因為不屈的精神,堅韌的毅力,以及UP的力量。

    我們整理了市場的熱詞,用焦灼、價格戰、涉足農產品、跨界、海外并購、保衛基地市場(增量)、液肥、電商、農村金融服務、機械化服務構成了上半年的關鍵所在。

    焦灼
    今年的市場和往年不同,除了整體經濟的壓力之外,行業競爭加劇,糧價下跌,農產品價格下跌,讓整個行業籠罩在焦灼(膠著)的氛圍當中。

    就農戶而言,種植不賺錢,就選擇不種植或者不再投入。受去年玉米狂跌的影響,致使今年5月本該啟動的夏玉米市場遲遲未動,很多農戶表示到種植的時候再說,也許就不施肥了或者買點單質肥。除了大田,果蔬市場也不樂觀,今年蘋果、香蕉價格走低,很多農戶選擇不施肥或者少施肥,甚至砍掉作物的也有。5月,山東煙臺砍了10萬畝的蘋果園的消息喧囂塵上,了解之后發現事情的真相是,當地果農趁著行情不好的時候換換品種。市場風聲鶴唳,悲觀情緒可見一斑。

    對于經銷商而言,今年也不是很好過。除了同一市場競爭者增多(由于品牌增多,所以代理商變得更多),自身銷量減少之外,農民投入減少,肥料價格的下跌(提前備貨占資金、占倉庫不說,價格還貴)等因素也使他們顯得謹慎起來。時至5月,仍有半數經銷商沒有備貨。經銷商向記者表示,目前并沒有什么好的方式啟動市場,到季節再備貨。由于企業基地都接近目標市場,所以發貨速度快,基本能做到朝發夕至,甚至更快。經銷商普遍認為,需肥季節再備貨也不會遲。至于屆時企業供貨不足可能會影響銷量的事兒,經銷商均認為不可能。也有經銷商表示,即便真的供貨不足,影響也就影響了吧,比貨囤在倉庫里好。甚至有經銷商在有廠家政策支持其做促銷的情況下,選擇了拒絕:不要了,并沒有什么用。

    反應到企業層面,就是上半年會議減少,市場“攪動”少了。本來提前計劃的很多作物的會議,諸如聚焦蘋果、香蕉、夏玉米等作物的會議紛紛取消。實屬無奈之舉,企業方愿意攪動市場,但是農戶明顯對投入不再感興趣。很多企業今年都選擇了拋棄營銷,很多人說,營銷已經沒有出路了,于是只做技術。但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真的就好嗎?現在哪里還有那么多劃時代意義的技術供你挑選、使用?一個老師的種植方法真的放置全國而皆準嗎?技術能改變目前市場的焦灼狀態嗎?

    其實無論企業大小,都比較艱難。上市企業要求好看的數字,目前一季度報有喜有憂,有增長有下滑。小企業可能更難過,開工率普遍不高。在保利潤和保增長之間撕扯,在多渠道、多品牌和大單品之間博弈,在讓農民少投入和多產出之間膠著,這就是目前的寫照。

    焦灼的是情緒,膠著的是狀態。至于后市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價格戰
    其實對今年突如其來的價格戰,很多人可能并沒有料到,因為價格戰仿佛只在經銷商層面上。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不會讓自己的價格亂掉。但是自己革自己的命的時候,收獲的有可能是競品的命。

    當然價格戰也不是誰都能玩的。如果不是行業巨頭,發動價格戰也沒人應戰,也不會改變行業的價格體系。

    但今年的這場價格戰偏偏很多企業都應戰了,讓人不明覺厲。今年行情不好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企業開始降價,或者推出低價產品;蛟S是大家都覺得,在某些產品上,還是可以爭一爭的?用某個產品來帶動其他產品的銷量?

    打價格戰的意義已經不用說,現在需要的,就是拿什么樣的產品來打價格戰?拿一個市場上的優質產品,即,別的企業都做得很好而這個單品在本企業做得不好的。做讓利,做驚爆價,做眾籌等等。

    3月,拜耳草銨膦大幅降價引發市場跟風的消息出來。其實這個并不是行業價格戰的開始。肥料行業氮肥價格是一降再降,今年氮肥出廠價是近十年的最低點。而復合肥企業各有各的招式和路數。

    金正大用和美國合作的富朗生物能尿素來收割尿素市場份額。做尿素不是沒有利潤嗎?好,我來給你利潤,投入做尿素的成本來賺復合肥的利潤。尿素不是利用率低嗎?我添加了很多有益元素促進吸收。怎么樣?你看了這么有競爭力度的產品還會去賣傳統尿素么?

    新都化工今年用低價席卷了市場。在農村的電線桿上,張貼的都是驚爆價的不干膠:15-15-15硫酸鉀復合肥驚爆價100元/50公斤,26-6-8玉米專用肥驚爆價60元/40公斤。如何?產品貨真、價實,你想找發力點去撼動,或者跟進卻力不從心,競品的經銷商只有去堵工商局的大門一條路可走了。

    今年部分低端的復合肥重新煥發生命力。譬如今年逆襲氯化銨產品,春節之后,氮磷鉀復合肥行情疲軟,唯獨氯化銨憑借其價格優勢獨樹一幟,一路沸騰,而且行情持續了近2個月的時間。

    ……  ……

    當然也有很多經銷商說,我們要堅持,撐過今年就好了。其實有一個人說的很有道理,今年我們覺得很難,但是想想去年的時候我們覺得難不難?前年的時候又是怎樣?

    可能每年都覺得比較難,但是每年還是這樣度過,微利時代已然成為行業主旋律,所以現在無論是價格戰也好,或者是市場規律也好,大家所圖的無非就是一個市場份額,無非就是一個增量空間罷了。

    增量
    增量,是每一個企業的要求。

    今年市場變得既不平靜,卻也相對平靜。因為企業在市場上的攪動開始變少。農民投入積極性不高,反應到市場自然就是產品賣不出去,各種八仙過海的促銷技能都不再神通。

    很多企業換經銷商的消息也短期內爆發。其實這些都不是偶然的,因為企業要下沉,要深耕,要增量必須小區域代理,甚至做直銷。當經銷商阻礙了這個勢頭,自然會被企業看作是擋路石(這個事兒暫不多提,回頭單說)。

    很多企業都選擇做基地市場的增量。但是如何做增量?

    近些年,企業跑馬圈地,或自建,或收購,各大企業幾乎都完成了基地的布局。接近消費市場,縮短消費半徑,是大多數企業的做法。

    那么,在今年這種情況如何要增量?其他市場微增,基地市場放量就成了企業們的選擇。在基地市場半徑150公里范圍市場深耕,是大多數企業的做法。

    很多企業今年發出的口號是,保衛河南,保衛湖北,保衛基地市場份額,就保住了增量。因為在其他企業的優勢市場,或者競品的基地市場,除非對方出昏招,才可能擠壓掉他的銷量成就你的增量。當然,今年還真有企業撿漏了,某大型企業在某地的銷量驟然下滑,使好幾個大企業提前完成了今年在該市場的市場增量。這些企業提及此事都“掩口胡盧而笑”,心中暗自警惕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為什么要保衛河南?大概是河南需肥量大,又是很多企業的基地市場吧。細數起來,金正大、史丹利、新都化工、云天化、鄂中、阿波羅、青上、拉多美、雙贏等企業在河南紛紛占位,甚至很多企業在河南不僅僅是一個基地。湖北洋豐、金正大、湖北祥云也都紛紛在菏澤占位;旧,一個電話,汽運幾個小時就到了。別說批發商、零售商了,甚至部分大戶都可以直接到廠家,所以,河南也并沒有什么特級經銷商出現。

    剛才說河南是很多企業的優勢市場,雖然市場仍然競爭不充分,但是占20萬噸市場的份額的品牌和企業還是不少的。甚至算企業份額的話,有些企業能占到河南總需肥量的十分之一強。

    為了增量,為了保衛基地市場,有的企業繼續攪動市場,有的企業做深度分銷,有的企業直供農戶,當然所有的方法可能都是一種手段而已。保增量的同時,減了誰的銷量?很多企業一廂情愿地認為,減的是小品牌的量。

    如果在供應鏈上無法改變目前的頹勢的話,那么能否從改變經銷商的轉型上做文章呢!因為目前種種促銷也好,政策也好,都是從減少投入來做的。其實人們更關心的應該不是減少投入,而是增加收入。如果從農民增收方面入手,能不能倒逼企業的決策?甚至增加企業的增量?

    農產品
    農產品總是讓人既愛又恨,減量、多收了三五斗并不一定是最終收獲的晴雨表。

    三月,大蔥暴漲的喜悅和蘋果滯銷的消息齊飛。煙臺蘋果滯銷!陜西蘋果滯銷!新疆蘋果滯銷!“幫幫果農”的帖子不時浮現在各大論壇。與傳統國產大眾水果滯銷相對應的,是進口水果的銷售火爆!澳艹缘舭顺芍抢嚴遄,吃不動國產一成蘋果嗎?”的文章在朋友圈瘋傳。

    更多人評述時說,不是不愿意吃國產水果。有價廉質優的國產產品,誰會出高價買進口?國產的水果產量高,但是口感極差,例如車厘子的近親——大櫻桃。很多地方的大櫻桃吃起來沒有味道,或者味道寡淡,重量不重質,也沒有品牌意識。

    那么,如何讓農產品做到質優,如何保障農產品質量?如何發現好的農產品?如何讓優質農產品賣出高價?這個是橫亙在果農和市場之間的天塹。

    其實優質農產品價格能走高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河北廊坊廊坊綠園農業開發公司帶領當地農戶種植的“石優20”優質小麥,連接面粉龍頭企業和農戶搞標準種植。據面粉企業介紹,此產品堪比國外進口的小麥,所以很爽快地給了較國內市場價貴兩毛的收購價,而廊坊綠園也給農民解決了賣難以及增收問題。解決了產品的銷路,解決了農民的增收問題,農資投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企業層面做農產品的也很多:農商1號預計從今年三季度全面啟動特色農產品方案,準備一縣一品,搜羅、打造優質特色農產品,并創立品牌,提升農產品的收益,目前處在企業發掘農產品階段;深圳芭田今年開始深耕種植匠,挖掘種得好賣得好的種植匠,準備打造一批優質農產品示范生產基地,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專注于土壤修復、土壤肥力提升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生態有機農業全程解決方案服務商,北京嘉博文和政府合作成立“5+1”服務中心,為有機農業護航;成都新朝陽從去年開始新成立了中歐鮮農,致力于果品蔬菜健康植保和營銷服務管理……

    現實遠遠不止如此,上述企業在涉足農產品,而是知道了如何才能解決農民的投入問題,從收入著手,遠遠勝于從投入做文章。

    而上述企業基本上都參與從提供配方肥料到農產品的接洽的整個鏈條,當然探索的過程會遇到很多的瑣碎的事情,但是只要路對了就不怕遠,不是嗎?

    更適合的方式,我認為是企業聯合經銷商的方式做農產品,做品牌。

    像經銷商層面,可能更容易深耕一個地區,把區域的特色農產品發掘出來,劣勢是沒有那么多的資金和實力去做更多的市場;而對于企業而言,做大平臺,大聯合,是他們的優勢。精耕細作實非其特長,但是企業能把經銷商的理念跨區域,復制到全國,給更多人帶來福利。

    跨界
    關于跨界,我們已經講了很多,行業的邊界變得模糊?缃绫旧硪彩侨诤系囊馑。

    一般的跨界大致因為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可能是渠道相似或者相同,比如農藥企業跨界做肥料,做特肥;第二,可能是一方可以是另一方的原料,氮肥企業跨界做尿素。這些企業都過得還挺滋潤。

    所以,逆著這個規律走的就比較艱難,譬如肥料企業跨界做農藥(除了收購現有的企業,完成跨界,別無他法),復合肥企業跨界做氮肥,目前業界比較缺乏這樣的案例。當然,也可能因為,有錢,任性(很多煤老板或者其他行業的資本高調進入農業領域)。

    跨界將帶來整合和重塑。

    但一個行業黯淡太久,變革不在內部孕育,便會從外部破局。今年金正大的跨界令市場一震。金正大一直專注于新型肥料的開發,所以此次進入傳統氮肥領域,就格外引人關注。

    就尿素行業而言,傳統的尿素已經沒有想象力,一降再降,也沒有了利潤空間。而增效尿素(不少氮肥企業在做),液體肥(魯西和晉開較多)是目前的增長點。而富朗生物能尿素卻將利潤和賣點結合起來,給經銷商新的想象力。此產品不一定是要碾壓誰,但是一定會給行業帶來整合和重塑。

    “嘀嘀打車沒有一輛車,卻是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車公司;美國最大的酒店,沒有一間自己的客房。金正大不是氮肥企業,但金正大的技術、資金、渠道和品牌優勢,顯然有助于把新型氮肥產品更快地普及開來,對化肥零增長和農民增收意義重大!敝袊使I協會副秘書長高力這樣評價。

    其實目前的境況,任何企業要發展,單純的做某一項是很難有大幅度提升的,可能要整合一些關聯行業,做成一個集成的、鏈條的服務。

    另外,芭田和大疆合作無人機,哈哈農莊涉足家電,史丹利開啟種植全產業鏈綜合服務等都算是跨界的舉措。只是跨界的未來如何,我們還需要觀望。

    若說上述的還算是邊界模糊的行業,那么,司爾特跨界的跨度就更大了。為了企業的轉型升級,跨出肥料圈甚至農業圈。比如,哈哈娛樂,直接做游戲了;比如司爾特擬與長城(天津)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設立健康醫療產業基金3.5億元,直接或間接投資具有良好成長性的的醫療健康及相關戰略價值的目標企業。

    有人對隔行取利并不看好,認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不能哪個過熱就做哪個。心要定,腳在動,才能畫好圓。若心不定,腳在動也是枉然。就像以前房地產熱就轉做做房地產,土地流轉熱就去流轉土地,這樣只是白忙活。

    也有人認為,未來社會,商業的界限將變的越來越模糊直到消失,而用戶的粘性變得越來越重要。未來誰知道農資的經營業態又會怎么樣?誰給你提供產品,又靠什么賺錢?

    海外并購
    國際化的步伐在加快,中國企業的并購加速。

    有些企業仍在談出口受限,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表示,不要把中國當成世界工廠,有能力的企業應該走出去,在國外建廠。

    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企業正在努力通過海外并購來實現自身不斷壯大的夢想。曾經以世界代工廠為標簽的中國企業,正在全球簽支票,買下很多大型企業。據分析,中國企業最喜歡的并購地第一是歐洲,第二是北美,第三是亞洲。

    至2016年4月,中國企業已經發起的境外收購交易額已經超出2015年全年。有外媒戲言,五星紅旗正在插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中國金主已經開啟了全球買買買模式。

    其中,中國化工以430億收購瑞士種子與化工集團先正達,為迄今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案。在主力軍國企的帶領下,民企也在迅速崛起。

    福華集團戰略入股澳大利亞農化巨頭Nufarm,原本業績差強人意的公司,因中國私營企業福華集團買入持股的消息而在市場引起騷動。

    2月份金正大出資610萬歐元收購荷蘭緩控釋肥企業EKOMPANY的資產(包括生產設備、辦公設備、商標、專利、存貨等)。

    4月5日市場傳來消息,來自湖北的新洋豐肥業做出戰略投資,購入新州一綜合性農場kenorwal公司,為引入化肥產品及在澳農業領域深耕進行鋪墊。據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打開利潤豐厚、前景廣闊的澳洲高端化肥市場是新洋豐赴澳的重要目標。

    4月7日,金正大集團發布公告,以不超過1.16億歐元(約8.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Compo AcquiCo S.à.r.l.(盧森堡康樸公司)旗下康樸公司園藝業務100%股份。

    不止上述企業,像史丹利、云天化、心連心、魯西化工等企業都和國外合作頻仍,或者合作,或者在國外建辦事處或者公司。另外,業內各企業海外學習,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速。

    國際視野,國際化,與國際接軌,仿佛是遙遠且高不可攀的事。卻已經成為了現實。曾經有個企業高管說,未來中國肥料行業一定會有一個國際化的品牌和企業,這個企業一定會在復合肥企業中產生。

    海外并購,“買買買”的金主范兒固然引人注目,但是仍然存在問題:法律風險和運營風險。各國對外人、外資并購的審查,包括實施反壟斷主權投資的安全審核等都可能成為障礙;看似紙面便宜的海外資產背后,是容易被忽略的各種征管成本,跨境合作成本,企業運營是否順暢等問題。

    也有人認為,需要關注和學習的是,未來在這些并購案例中,不同的文化、管理理念是否能做到良性的疊加。

    負責金正大海外市場運作的金正大執行副總裁翟際棟也指出,很多企業都在講走出去,但在他看來,許多企業并沒有做好大規模走出去的準備,去哪個地方至少要懂得當地的文化。而溝通,互信,雙贏,協同,共同愿景,是企業國際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電商
    還記得去年會飛的豬嗎?

    農資電商,從喧囂到寂寞?

    經歷了去年夢幻般的入市之后,今年的農資電商從目前來看確實比較沉寂,入網之后的眾企業發現,現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的豐滿,困難更是一個連著一個。所以,或者放慢了腳步,或者干脆停滯。當被問及今年的情況時,或者語焉不詳,或者左顧而言他。

    一季度末,以外資企業先正達、杜邦、拜耳為首的農藥廠家,紛紛發表聲明,公開抵制電商,接著,有部分國內廠家也開始跟風抵制!

    于是,評論也炸開了鍋,說固步自封者有之,說螳臂擋車者有之。

    對他們的舉措,記者表示理解,因為他們的確并沒有授權網絡平臺銷售其產品,這樣引起的質量、渠道、價格等問題卻要他們買單。其實,在農資幾大平臺上,做平臺的大多是直接和廠家聯系,不會干這種拿別的企業的產品做炮灰的事兒的。所以,公開售賣這幾家產品的幾乎沒有,存在的應該是經銷商放到他自己的平臺上去的。

    表現在經銷商層面,好像對電商真的沒有了去年那么多的熱忱。有一個加入農藥最火熱平臺的大商講述他現在的狀態,用了四個字“騎虎難下”來形容。該經銷商稱,自己火爆的銷售是建立在透支年度銷量的基礎上,本想著電商會減其他品牌的量,增加自己的銷售額,結果減的只是自己傳統渠道的銷量,并且,所謂的電商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只是在將傳統銷售搬到網上下單而已。

    肥料行業做電商的,目前能被繼續提及的,也不過農商1號和哈哈農莊,這唯二的平臺。

    為什么今年農資電商陷入如此境地?是去年的一哄而上的熱鬧之后被現實的冷水澆透了?還是在冷靜思考潛心研究過熱之后的路徑?我們不得而知。

    很多企業都說,是到了冷靜下來的時候了,否則行業不足以健康發展,企業不足以脫穎而出。各企業都使出渾身解數,要做到不同。

    在和農商1號以及哈哈農莊的負責人聊過之后,發現兩者有相同更有不同。

    相同的是,他們都是肥料行業大佬級別的電商;他們都經過長時間的“閉關”,以及對電商的再思索。

    不同的是:哈哈農莊用驚爆價、哈哈理財引爆熱點,要步入2.0時代的農商1號準備從為農民解決資金和賣難入手;哈哈農莊做理財、農村電商、哈哈游戲,農商1號做農資、優質農產品、農業貸款以及保險。

    因為思索,因為他們,整個商業鏈條也因此煥發新生。

    或許他們都還有不完美,仍有有待修正的地方,或許未來他們已經不是現在展現的這個模樣。又或許,未來他們的這種模式都將成為新商業形態的典范。

    但無論如何,他們的舉措,都將是行業進步的動力。他們覆蓋的客戶,將成為農村消費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

    農村金融
    無論企業還是經銷商還是農民,當你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資金都是一個很大的瓶頸。

    所以農村金融服務,這個項目還是被很多企業都看好的。如何做?今年業內有幾個目前在做的模式——哈哈理財、農商1號農業貸款+保險服務、廊坊綠園的金融服務,這些模式未必成熟,也未必適合每一個企業,僅供大家參考。

    對于企業而言,建立了穩固的產品與市場基礎,那么如何規;乩闷髽I資本來進軍金融領域則是每一個大企業安全發展的必經途徑。

    “網購+理財”的運作模式,是哈哈理財的入市模式。4個月破5億的業績,足以笑傲江湖。農民只要在平臺上理財即送購肥獎勵,同時哈哈財神的金融理財業務,打破了農村長期依賴銀行存款的局面,讓廣大農民享受到高收益(年化利率高達6.8%-10%)、低門檻(百元即可起投)的便利理財,同時多種理財紅包天天送等。

    農商1號為再生產護航,出臺“農業貸款+保險”服務。為了更好地為農戶提供價值,鑒于種植大戶貸款困難和保險缺失的問題,農商1號和股東單位聯合為大戶推出農業貸款+保險服務。農業貸款 (貸款利率較市面稍低),給農民提供擴大再生產的支持和保障;農業保險,讓農民免受天災的損失。

    企業和經銷商,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渠道和抵押物,貸款相對容易。而農民和零售商其實就比較苦了,農戶若沒有收成就難有收入,唯一的渠道就是生產資料賒欠,零售商就成了被賒欠方,且每年不清零,給零售商經銷商帶來極大困擾。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

    廊坊綠園農資有限公司和金融部門合作,銜接面粉商(參花面粉)、合作社(綠園下轄的正農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零售商、農戶,完成一個金融鏈條,能夠解決賒欠以及實現每年的欠款清零問題。廊坊綠園和面粉龍頭參加合作種植、收購優質小麥,服務幾乎涵蓋全縣的所有農戶。農戶沒有資金種植、購買生產資料,就可以向合作社申請貸款,終端零售商給農戶擔保(有推薦權),綠園再給零售商做擔保,這樣合作社就可以貸款給農民。等到小麥收購之后,欠款全折完,實現清零。合作社拿到面粉廠的錢,扣息后給綠園,綠園(扣除服務農戶的托管費用)再給零售商(扣除生產資料價格),然后再給農戶,各個環節留下自己該留的錢。

    廊坊綠園和農商1號都是給農戶提供“農業貸款+保險”的業務,均只提供擴大再生產以及購買生產資料的貸款,并且給農戶辦理農業保險。切實解決農民的問題,廊坊綠園因為對農戶幾乎是一站式服務,從種子到收購的一整套鏈條,所以這個鏈條才能比較順暢的循環。未來農商1號或許也是如此,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如果缺乏標的物,也沒有鐵桿經銷商的評估與擔保,再沒有高質量高價格的農產品在握,這樣的貸款可能也是有風險的。

    哈哈農莊從理財入手,解決理財收益低的問題。出發點沒問題,信任度應該也沒問題,需要警惕是P2P的投資風險。

    液體肥
    從去年開始水溶肥、液體肥就開始成為最閃亮的產品之星。

    雖然水溶肥的范疇大,但是水溶肥和液體肥還是有部分交叉。

    水溶肥的范疇大,廣義的概念,按施肥方式算,能用于灌溉施肥的,能水肥一體化的都是水溶肥。液體肥相對窄一點。目前做水溶肥和液體肥較好的幾個企業:金正大、芭田的水溶肥,魯西、晉開的液體肥,水溶肥、液體肥方面國外的品牌進入的也不少,除了SQM、ICL,還有很多國外品牌,雖然量不一定很大,但是都呈上升勢態;蛟S,液體肥的春天快要到了。

    在新三板掛牌企業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記者同樣看到了液體肥的勃勃生機。添加了黃腐酸、氨基酸、腐植酸等植物源有機小分子物質,以及螯合態微量元素的液體肥料的產品,在記者看來,所謂全營養,早已不是氮磷鉀相摻混的小三元,而是在無機質的基礎上,融合有機質、微生物組成的大三元。根力多和其他產品的差異性就在這里,和微生物結合。

    氮肥企業也在找突破口,盡管目前氮肥企業很多轉做液體肥的,但是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高力仍覺得隱憂仍在:中國的液體肥發展太慢了,國外液體肥比重較高,中國需要推進液體肥的發展。目前氮肥企業在十字路口,只做產品,不轉做服務商,不轉做市場,不延長產業鏈,就注定只是個賣原料的。

    高力認為,未來的液體肥不一定只用于滴灌、噴灌,還可以用于機械化。液體肥可塑性很強,可以解決一次性施肥問題,相比而言固體肥就沒這個優勢。

    比如機插秧,插秧的過程就可以直接施肥——將液肥直接注射在秧苗的根部。添加植物所需的一切大量元素以及中微量元素,腐殖酸等等。耕種方式影響產品的未來走向,未來,一定是機械在前頭,農資在后頭,省工、簡單的,容易實現機械化的產品,就是未來的方向。正確的施肥方式,加上肥料本身的效率,肥料利用率至少翻一倍。

    關于水肥一體化,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比較重視。今年,滴灌設備在中國更是有了實質的戰略——耐特菲姆吹響中國市場大發展“沖鋒號”,在寧夏建廠。耐特菲姆亞太區總裁 Stephan Titze表示,寧夏建廠是戰略一步。有本土的生產線,用更快的供給鏈響應來縮短供貨周期是他們的選擇。

    對于未來水肥一體化下一步的工作,全國農技服務推廣中心節水處處長杜森指出:配套產品的研發,灌溉耐堵的性能要提高,水分的監測要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技術模式上要進一步的完善;強化示范培訓,加強培訓展示,技術培訓,技術指導,讓農民掌握這個技術,真正讓農民用好這才達到目的;要優化推廣機制,特別是在農業生產方面,新技術的應用方面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農機服務化
    本來是想將農機服務化+金融服務合起來寫一個“一站式服務”的關鍵詞,但是國內目前缺乏這樣的案例。

    不像發達國家,有美國CPS和澳大利亞Landmark這樣的公司。發達農業國家的農業一站式服務大體上可劃分為兩類模式:一種是“產品+農田管理+機械化”,一種是金融服務模式。在前者,網點會幫助農民從廠商那里團購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為農民提供農產品倉儲、農作物保險代理、運輸和銷售等種種服務。不僅如此,農民們每年都能從這些網點租借到最新、最現代化的農業機械,省去了購買和保養等大額支出。

    我國目前提供產品+農田管理+機械化的多(相當于土地托管),或者只提供機械化的也不少。有的農民沒有能力去購買、保養農機,而經銷商那里卻可以購買,再讓農民使用。

    其實農機服務也推進了科學種植的進程:從最開始的種肥同播技術到目前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從半自動到全自動高功效農機。

    北京新禾豐成立了農機事業部,新禾豐農業機械的啟動會將會把農資、農業技術服務與農業機械緊密結合,為發展中國的綠色農業提供專業服務。

    伴隨著中國農機化事業的發展,這些年靠農機服務賺到錢的農戶的確不在少數。但是讓很多農機大戶困惑的是,似乎這些年陷入了“投資設備——賺錢——投資設備”的怪圈里。

    所以誰來服務,如何服務,這是個難點。

    很多經銷商或者企業目前也不自己購買大的農業機械了,直接整合目前的社會資源,給擁有農機的人一定的報酬,甚至組織跨區域(在縣域服務更多,或者市內服務)。

    今年還有一個無人機(飛防)當然也是今年的一大熱點,雖然看起來跟肥料目前關系不大,但是也有肥料企業參與其中,更多經銷商去做這些服務。深圳芭田和大疆合作開發無人機,目前產品已經出來,已經到了實驗的階段。據說還有一些上市企業跟進。

    上市企業的判斷一般是比較精準的。除卻去年的電商,大概沒有可以和無人機的熱度媲美了。服務費從30元到十元,甚至七八元不等的價格,也讓大家看到了,飛防進入尋常百姓家的一個決心和變化。田園的董事長李衛國甚至表示他在組建跨區域的打藥隊。解決在“環節縮減,功能集成”的變化下,中國農資領域缺乏專業化、社會化、全程化、跨域化的農事服務組織。

    在農業規;慕裉,勞動力短缺成本又高昂的當下,需要高功效的農業機械、器械,所以在目前無論農機也好,飛機也好,可能配套設備都并不成熟,還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間。(趙丹)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布

    中国护士内谢69XXXX免费视频
  • <menu id="cugsw"></menu>